汽機車四行程引擎介紹4:排氣系統,瞭解排氣管的改裝原理
引擎的排氣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地方,也是重點改裝所在,追求音色要渾厚飽滿,再來改個直通管降回壓來拉尾速!可見排氣系統是左右心靈馬力與實際馬力的要角。
在本網誌只是就大架構介紹一下四行程引擎,提供一個粗淺的認識。
但引擎有點複雜,就算是粗淺介紹,文章還是搞的蠻長的,於是分了幾篇來說明
4.汽機車四行程引擎介紹4:排氣系統(連結)(就是本篇啦)
除了基本架構外,還有針對比較熱門的機件結構進行說明:
對於四行程引擎而言,排氣就是把燃燒完的廢氣趕出氣缸,越快越好。
因此,最好的排氣管就是短短一根就好!
二次世界大戰著名戰鬥機P-51,安裝了Rolls-Royce的Merlin系列四行程V12缸發動機,可以看到排氣管只是短短的一截。這種航空四行程V12缸發動機轉速大約在3000RPM左右,轉速不高,但因為使用高增壓值的機械增壓來加強進氣,因此不需要排氣管來幫忙進氣,只要短短一截排氣管讓廢氣趕快離開發動機艙就好了。
而且後來發現,這短短的排氣管朝向後方排放高壓廢氣,還可以提供一點推力!
要把排氣快速趕出去,還要降低噪音與空污,這就是汽機車排氣管的艱難任務!
P-51只用短短的排氣管,噪音跟污染都很可觀,不過在天空中沒人會檢舉她(只想把她打下來),但如果路上跑的車子也用這麼短的排氣管,那大家沒多久就都耳聾哩!而且廢氣聞起來會更嗆辣,沒多久大家肺也掛了!
排氣管就是來拯救大家的耳朵與肺的重要零件。
許多賽車的排氣管也跟P-51一樣是短短一截,噪音非常大,看看背景中的工作人員,都要戴上耳罩來保護耳朵。上圖的直線加速賽車,其排氣管是朝上的顏射管,除了噴火的效果很好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高壓廢氣提供一點下壓力。仔細看那表情扭曲的後輪,就感覺得出它承受了多大的扭力與下壓力。減低噪音要「消音器」,降低有毒氣體要「觸媒轉化器」,偏偏這兩大組件都會阻礙廢氣,造成回壓,這就抵觸了要讓廢氣快快排出的目標!要兼顧保護大家身體健康與引擎性能,這就是排氣管設計的重點。
消音器與觸媒轉化器
先用比較極端的「爆炸」來瞭解排氣管的排氣功能
引擎不裝排氣管,直接把廢氣排入大氣,就是排出廢氣最快的方法。但汽缸內燃燒造成的高壓(大概700psi左右)(註)在接觸到周圍環境的低壓時,就會因為壓力差造成壓力波,這股壓力波會以音速向四面八方傳遞出去,這股壓力波就是我們聽到的「爆炸聲」,壓力差越大,爆炸聲越大!
註:燃燒壓力依據引擎設計而有不同,這邊是用一個參考值。
因為壓力波是朝四面八方傳遞,所以當然也會跑回汽缸裡,稍微阻擋廢氣的速度,這就是我們說的「回壓」(註)之一。
註:回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音速傳遞的壓力波,一種是前面提過的,廢氣流動遇到的阻力,如轉彎、鑽過觸媒、在消音器內破關等。
可以看看Discovery做的高速攝影特輯,裡面有許多爆炸的畫面,這邊爆炸產生的壓力比引擎燃燒大得多,更容易清楚看到震波。震波是壓縮空氣產生的,所以大部分是透明的,要仔細觀察!
因此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四周的空氣就會往爆炸中心回補,最後全部擠在爆炸中央往上方跑,就變成傳說中的蕈狀雲哩。
如果沒裝排氣管,有時在突然放掉油門回油時,廢氣也會像蕈狀雲一樣衝回燃燒室,讓進氣效率減低甚至是熄火。
掃氣的效果很好,所以不只是用來掃廢氣,往往還會設定進氣門提早開啟,讓這低壓順便幫忙把新鮮油氣給「吸」進汽缸。
以機車來講,當然不會去用沉重的鑄鐵頭段,排氣管多是由鋼管製成,而且早期的車往往都是一個汽缸用一整支排氣管,四缸車就會有四支完整的排氣管,雖然鋼管表面平滑使得排氣順、且各汽缸不會彼此干擾,但重量還是很可觀。(圖為世上第一輛量產四汽缸機車:Honda CB750 Four)
上圖一樣為Honda CB750 Four,裝上現代複刻版的吉村集合管。
這就是讓吉村成名的四合一排氣集合管(Four-into-One)。
畢竟就算是活塞往下運動時再開啟進氣門,這時活塞往下產生的「吸力」還是很小,活塞越往下跑,吸力才會越大,若有排氣造成的負壓,就可以在進氣行程剛開始的時候加強吸力,因此進氣門就會設定在排氣門還沒關閉的時候就打開,來好好利用這股廢氣負能量!
這一小段時間內,進氣門與排氣門同時打開,術語叫做氣門重疊角,這時活塞還沒往下運動來「吸」新鮮油氣,而是靠廢氣造成的低壓來「吸」。
所以,排氣管不只是排放廢氣而已,還可以幫忙進氣唷!這對自然進氣引擎尤其重要!
排氣管頭段:粗細與長度是關鍵
就像之前說到的進氣系統設計一樣,排氣管的粗細就會影響廢氣往外跑的速度:
細的排氣管裡廢氣跑得比較快,造成的吸力較大,但管徑小、流量小,在高轉速時,可能會讓廢氣塞車阻礙排氣。
粗的排氣管裡廢氣跑得比較慢,造成的吸力較小,但因為管徑大、流量大,可以在高轉速時讓更多廢氣空過。
不同的引擎性能設定會左右排氣管的直徑,設計目標就是在保有最佳的廢氣流量之下,盡可能提高廢氣的速度。
大家可以觀察YAMAHA使用相同引擎的三兄弟R6、FZ6、XJ6這三輛車,他們排氣管的管徑設定,重視高轉出力的R6排氣管最粗,強調低轉扭力的XJ6排氣管最細。不僅排氣管,連進氣管、節氣門都是同樣的粗細設定邏輯。
在排氣管前段,除了直徑之外,長度也會影響到掃氣。
前面有提到「壓力波」這個東西,這股高壓廢氣只要有壓力變化,就會有壓力波產生,這股壓力波是以音速往四周擴散,碰到其他管壁後會回彈,就這樣在排氣管裡面來會移動。
這彈來彈去的壓力波當然會慢慢衰減,但如果跟排氣管長度達到共振頻率,就會加強哩,在某些轉速下有助進氣,在某些轉速下影響排氣,有利有弊,因此大多設計成讓這壓力波越小越好。
為了減少這壓力波影響排氣,因此排氣管頭段的長度往往都在超過30公分以後,才開始擴大直徑,或進入排氣管中段的觸媒轉化器。
多缸引擎的排氣管頭段:集合管
多缸引擎的排氣管頭段,就要負責把各缸的廢氣集合起來,最後整合成一支排氣管中段。
以汽車來說,以前重視成本更甚於性能的年代,頭段往往是用鑄鐵一體成形的,比較重視能排出廢氣,而不是利用廢氣的吸力,而且從上圖可以看到,每一個汽缸連接的管子長度都不一樣、角度也不一樣,各汽缸往往會影響彼此的排氣效率。
而且,鑄鐵的表面粗糙,會對廢氣造成阻力,此外重量也重,這些都對性能有不利的影響,優點就只有便宜、好製造罷了!
莫約在1969年,Yoshimura開發了第一支集合管,使用等長的頭段管,並在後方集合起來,再連接中段排氣管。Yoshimura就是台灣有名的「吉村管」
頭段比較細,中後段則加大的管徑,漸次釋放排氣壓力。
雖然也有別人宣稱發明集合管,但吉村的集合管是最有名的!
以上圖為例來說明集合管的優點。當上面那一支排氣管排氣,廢氣來到集合的地方,因為空間變大,會釋放一點壓力波出來。廢氣繼續往右邊移動,後方造成的低壓區,也會一併把下面那支排氣管的空氣吸出來,減低管內壓力,等一下換下方排氣管排氣時,就可以有效幫助排氣。
兩支頭段管結合部位的角度最好是在15度以下,若是角度太大,反而有可能讓廢氣衝到另一支管子去。
等長的頭段,讓每缸的排氣狀況相同,造就出均勻的出力表現。上圖是以前F1採用的V10引擎 ,那五支等長管纏繞成的頭段,我覺得已經是藝術品哩!而且這種多管合一的構造,搭配各汽缸排放廢氣的順序,就能使中段排氣管裡的廢氣形成渦流,提升排氣效率,就像是Dyson吸塵器形成氣漩的相同道理!
四缸引擎除了四合一排氣管,還有一種四合二合一的排氣管(4-2-1排氣管、英文稱為Tri-Y,因為外型有3個Y形,參考上圖FZ6的排氣管,在油底殼下方的排氣管就有3個Y形)。
四合二合一排氣管是兩次放大管徑,四合二時一次,二合一時一次,不像四合一構造一次放大管徑,因此四合二合一排氣管產生的壓力波較小,流速也比四合一快,中低轉時出力較好。比較重視低轉的車常會用這種排氣管。
排氣管中段:觸媒轉化器
一般簡稱「觸媒」的觸媒轉化器,用貴金屬鉑、鈀或銠當做觸媒,來把你在驗排氣時要達標的那些有害氣體,轉化為無害的氣體與水。
現在的觸媒轉化器通常是「氧化催化」與「三元催化」兩種觸媒結合在一起,能把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氧化氮(NOx)轉化為二氧化碳、氧氣、氮氣與水。
為了增加表面積來讓更多的觸媒能處理這些氣體,因此觸媒轉化器內部是由許多細小的通道所組成,這通道的粗細、排列方式都會影響廢氣流量,原廠當然以各國環保標準為考量,改裝品的限制就少多了,因此改裝品內部的通道通常較粗,有的還會呈螺旋排列來形成渦流,目的都是要增加廢氣流速與流量。
排氣管尾段:消音器
前面說過,如果高壓氣體進入低壓處會產生壓力波,壓力差越大,壓力波越強,聲音也就越大,因此排氣管的設計會慢慢增加口徑,讓排氣壓力慢慢降低。
這就像是開汽水一樣,如果瓶蓋一下子就打開,會聽到「碰」的一聲,如果慢慢轉開瓶蓋,就只會停到「嘶~~」的聲音。
光靠排氣管逐漸放大口徑,當然沒辦法減低太多壓力,於是最後高壓廢氣會進入排氣管尾段的要角:消音器!
消音器也是要讓高壓廢氣來逐漸膨脹,降低速度與壓力,並有需多空間與材料來吸收壓力波的能量。
接著廢氣依序進入慢慢變小的第二與第三膨脹室,一樣透過釋放壓力波、吸收壓力波的方式來減低音量,在此過程中廢氣的壓力不斷降低、速度不斷減慢,最後排入大氣之中。
這種設計的流量比較小,廢氣速度可以維持,讓「吸力」比較大,比較有助於中低轉速時的出力,但受限於流量,高轉速時的表現就會比較差一點。
另外一種常見的設計俗稱為「直通管」,常見於改裝排氣管上面。直通管取消了數個分隔的膨脹室設計,而是變成一個大膨脹室,在排氣管壁上有許多孔洞,讓壓力透過這些孔洞慢慢釋放,並由孔洞內的消音棉來吸收這些能量。這種設計的排氣流量比較大,但吸收的能量比回壓管少,因此噪音通常會比較大。而且因為廢氣流量大,會造成低轉速時「吸力」比較小,比較適合高轉速的車輛使用。
這邊也可以看到觸媒轉化器被塞到消音器裡面,這是因為機車的排氣系統比較短,很多時候沒有中段的設計,於是把觸媒給塞到消音器裡了。
現在很多重機為了讓重心集中與降低,消音器與觸媒都整合在一起,塞到引擎底下,形成台灣俗稱「便當盒」的構造。消音棉一般多是使用玻璃纖維,利用纖維互相纏繞交織產生的空間來吸收能量。但因為廢氣裡面會有雜質,用久了會累積在消音棉裡,填補的不少空間,因此直通管用久了,聲音會越來越大!
這邊要注意的一點是,不管是「回壓管」與「直通管」,都會產生回壓,回壓管是壓力波回壓比較小,但是阻力回壓比較大;直通管的壓力波回壓比較大,但阻力回壓比較小。整體回壓當然是直通管比較小,但不是沒有!因此我不喜歡用「回壓管」這個詞,但大家用習慣了,比較好理解,但不要因此誤會哩!
兩種排氣管設計各有長處,因此當然也有了結合兩個特性的排氣管誕生!
另外一種類似設計的半直通管,就是中間塞了一片多孔隔板,是固定的結構,不像另外一種的消音塞可以安裝與移除。
排氣聲音
改管時大家最注重的往往是排氣的聲音,要提升最重要的心靈馬力!
排氣音的組成有「音量」、「音調」與「音色」。
「音量」主要就是看消音器了,要大聲的就裝直通管,土砲一點就是把原廠管裡面挖空,這樣壓力波大自然就大聲!
「音調」就是看轉速與汽缸數了:
轉速越高,頻率越高,音調就越高。
汽缸數量也會影響音調,單缸引擎轉兩圈才「碰」一聲,四缸引擎轉兩圈就「碰碰碰碰」四聲,頻率多了四倍,音調當然也就比較高哩!也因此才能造就Ferrari、Lamborghini那些V12缸引擎神獸的高亢唱腔。
透過電腦控制引擎轉速,F1賽車也是會唱歌的,不過音色很糟~
至於「音色」,就複雜多了
壓力波會形成一個「主音」,而那些反射的壓力波就會產生「泛音」,這兩者組合就會產生「音色」了。
音色受到排氣系統的形狀、材質、大小等因素的影響,就像每個人的聲音都不太一樣,如何挑整音色,就是每個廠商的秘訣所在。像是以樂器起家的YAMAHA,就常常強調他們的排氣音經過樂器、音響部門的調校。
兩支排氣管,就算構造尺寸一模一樣,光是外殼材質的差異,就會造就不同的音色。四輪超跑Pagani Huayra的消音器,基本上已經變成「樂器」了,透過孔洞與空腔形狀的設計,來消除與加強某些頻率的壓力波,調校引擎的唱腔!
有人改管是為了提昇馬力、更多人是為了排氣音色,無論如何都得注意在一般道路上的適用性!
不要隨便裝個競技套件來上一般道路,要知道兩輪賽車是不重視中低轉速域的引擎出力,引擎怠速轉速往往都是5000rpm起跳,才能用上那麼通的直通管哩~
至於改太吵的排氣管,也不一定會增加馬力,但可能會收到罰單,就算是賽事、賽車場也是有噪音管制的,像Motogp的噪音就限制在130分貝以下,Moro2、Moto3則是115分貝(2017年),市售車比賽WSBK的噪音就更低了。
各個賽車場也有自己的噪音標準,如著名的美國Laguna Sega賽車場,噪音限制為90分貝,台灣麗寶賽車場為105分貝,太吵的車是進不了賽車場的。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或發表意見,不過要理性、不做人身攻擊。
不當留言將會直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