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的冷卻方式:氣冷、油冷與水冷



引擎是透過燃燒燃料後產生的壓力來推動活塞,藉此來產生動力。以現在的內燃機架構來看,平常用車狀態下大約只有不到30%的燃料用來產生動力,其他70%以上的燃料都是轉變成「熱」。如何將大量的「熱」散發掉,以免燒毀引擎,這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了。



機車的規格書上面可以看到幾種冷卻方式:強制氣冷、氣冷、油冷、水冷,這幾個名詞是網路討論區上常出現的月經文,到底水冷、氣冷、油冷那個好,好在哪?

「熱」的產生
剛開始,先來瞭解引擎的熱是如何產生的。由上面的示意圖可以看到,絕大部分的熱(註1)都是在汽缸中產生,油氣經由火星塞點火引燃後,中心火焰的溫度可以高到攝氏1700~2000度,火焰波前也還有個攝氏700度。這麼龐大的熱,藉由汽缸壁、活塞、氣門、火星塞、機油、廢氣等等介質,往四周傳遞出去,最終傳到引擎四周相對很冷的空氣裡(註2)。

「熱」的傳遞
簡單來講,引擎裡熱的傳遞,都是由汽缸向四周傳遞,最後由周圍的空氣帶走。
因為這些熱最終都要由空氣帶走,這時空氣的熱對流係數(註3)就很重要,畢竟這是能將熱帶離引擎的最大值!

唯有增加散熱面積才是引擎冷卻設計最重要的課題。

要把引擎內產生的熱帶走,主要透過以下幾種物質傳遞。

1.廢氣:帶走最多熱的當屬排放的廢氣了,畢竟這些廢氣是熱的來源;

2.金屬:導熱良好的鋁、鐵、銅等金屬零件(註3),這些金屬零件直接接觸燃燒,也能帶走數量可觀的熱;

3.機油:不管是氣冷、油冷、水冷引擎,都有利用機油來進行冷卻,尤其是溫度最高的活塞與氣門,都是依靠機油來帶走熱。雖然機油導熱性與比熱都不怎麼優,但因機油直接就在這些高熱金屬零件中穿梭,因此也帶走不少的廢熱。

4.汽油:汽油在被點火燃燒之前,也是會吸收一點熱量。有些引擎會利用較濃的供油來進行冷卻,避免汽缸裡面溫度太高。

而這邊討論的「氣冷、油冷、水冷」,就是在探討這些傳遞物質的不同。

這是一輛BMW K1200S上的改裝直通排氣管,從其內部溫度高到呈現火紅的狀態,就可以想像廢氣中帶有多少的熱!


1.氣冷與強制氣冷:

將引擎大約分為汽缸頭、汽缸與曲軸箱三個部分,來討論散熱方式。氣冷引擎的汽缸是單純直接接觸空氣來冷卻。

上圖中橘黃色的部分為機油。無論氣冷、油冷、水冷引擎,都會利用機油來冷卻汽缸頭、氣門、活塞。

活塞主要是藉由油管噴射至活塞底部的機油、或由曲軸甩至活塞底部的機油,來進行冷卻,這就是規格表上常見的「噴射與飛濺並用」的意思。

氣冷,如果依照分類方式,應該叫做「金屬冷」比較正確,它是直接透過引擎的金屬零件將大部分的熱傳遞到空氣裡,這算是大家最熟悉的冷卻方式。

前面有提過,增加散熱面積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氣冷引擎的解決方法,是在汽缸本體上設計許多散熱片,藉此增加了大量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另外還有強制氣冷的設計,散熱片旁另外加裝風扇,強制增加空氣流動以帶走熱。大家常看到的速克達,就是強制氣冷的設計。

氣冷引擎的優點
1.零件少、重量相對較輕,成本也低的多。
2.冷卻系統不會故障。
3.沒有推動冷卻水用的幫浦,所以不會吃掉馬力,是最簡單有效的設計。

氣冷引擎的缺點
1.不易控制理想的引擎工作溫度。
等紅燈時沒撞風溫度高,而行進間撞風降溫快;但車速、引擎轉速高到一定程度,溫度又會拉上來。如此一來引擎工作溫差大,導致零件的間隙要比較大,來預留熱漲冷縮的空間,這樣就比較難去壓榨出性能,也較難兼顧廢氣污染值,因此國內強調性能的白牌國產車,也在慢慢地將引擎水冷化。

2.散熱不均勻,這種狀況在多缸的引擎中最為明顯。

3.氣冷引擎受限於散熱面積(散熱片)較小,較難做出更高性能的引擎。

直列四缸引擎的正面,明顯地看的出來,兩側的汽缸接觸空氣的面積比較大,中間兩缸的接觸面積小了很多。

引擎散熱效果要好,重點就是要撞風,讓大量空氣來冷卻引擎。以直列四缸引擎為例,其兩側的汽缸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大,散熱效果比中間兩個汽缸要來的好,因此造成散熱不均勻的現象。為此,氣冷直列四缸引擎的中間兩個汽缸,原廠都會設定比較濃的供油,利用這多一點的汽油來吸收熱量,降低中間兩汽缸的溫度。
縱列V形引擎,前面汽缸直接撞風,其散熱效果也優於後面的汽缸。

某些形式引擎,其散熱面積先天上就比較大,如BMW的水平對臥引擎,兩個汽缸的撞風效果差不多,因此冷卻效果平均,讓HP2這輛車通過Le Man 24小時耐久賽的嚴苛考驗。



2.油冷:

上圖的油冷引擎,其與氣冷引擎最大的不同處,在汽缸頭的設計。


氣冷之外,再多利用原本就有的機油,來加強氣冷不足的散熱效果,這就產生了油冷引擎。

大排氣量的氣冷引擎與油冷引擎代表,例如Yamaha XJR1300與Suzuki GSX1400,外觀看起來好像只有機油冷卻器尺寸不同的差別而已,難道機油冷卻器比較大的就算是油冷嗎?

XJR1300的機油冷卻器較小。
GSX1400的機油冷卻器,明顯比XJR1300大上一倍,汽缸頭的設計也明顯異於XJR1300。

油冷的GSX1400,是有兩套機油油路,一套油路負責潤滑,構造就跟一般四行程引擎一樣;還有另外一套就是冷卻油路,專門來冷卻「火星塞」與「氣門」四周,帶走燃燒室頂端的熱。透過上面示意圖可以看到,在汽缸頭多了兩塊橘黃色物體,那裡就是冷卻油路冷卻燃燒室頂端的地方。
GSX1400的冷卻油路,可以看到在火星塞的周圍有用來散熱的小油槽(金色的部分代表機油)。


XJR1300的汽缸頭沒有使用另外的冷卻油路,而是在正中央處火星塞的位置特別凹陷(紅圈處),增加缸頭散熱效果


XJR1300與GSX1400的汽缸,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標準的氣冷式設計,所以外觀上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散熱片。

SUZUKI是車界中少數強調「油冷」的車廠,1985年推出的GSX-R750,可以說是油冷世代的開端,直到2008年GSX1400停產,才終結了油冷世代。本以為油冷機車自此退出舞台,沒想到2019年又推出GIXXER 250車系,採用了強化版的油冷系統,這次不只在汽缸頭有加強油冷,連汽缸壁周圍也有「油套」來冷卻,因而也取消了散熱片。這次會讓油冷復活,主因是SUZUKI認為這輛250車款,在性能上使用氣冷不足,用水冷很多餘,用油冷就綽綽有餘了,也避免水冷系統的複雜度、重量與成本,讓250的車價容易讓人親近。

因為有冷卻油路,所以稱之為「油冷」引擎。汽車引擎就沒有分這麼細。像保時捷原廠代號993以前的911車系,她的引擎也是標示「氣冷」而已,但也是用了大量的機油來進行冷卻。

油冷引擎的優缺點基本上跟氣冷引擎差不多,對比氣冷引擎,增加的優點在於,利用原本就有的機油與機油幫浦,所以並沒有增加太多重量,就能得到比氣冷引擎好的散熱效果。

油冷引擎的缺點,則在於要使用較多的機油,成本太過高昂。
以XJR1300與GSX1400來比較
XJR的機油容量是4.2公升,換機油時的交換量是2.8公升,加換機油濾芯的話要3.15公升;
GSX的機油容量是5.7公升,換機油時的交換量是4.2公升,加換機油濾芯的話要4.8公升

氣冷保時捷更恐怖,換個機油的話要乾掉10公升!

此外要注意的,是機油的冷卻能力,還是比不上冷卻水!因此SUZUKI才會說明GIXXER 250在引擎冷卻上用氣冷會不夠,用水冷會很多餘。

3.水冷:


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水為介質將熱帶走。就上圖可以看到,水冷引擎在燃燒室的四周與上方都增加了冷卻水道的設計,利用水為傳遞媒介,將熱帶到散熱水箱,最後再傳遞到空氣裡面去。

燃燒室四周的冷卻水通道(紅圈處)


YAMAHA FJR的汽缸與汽缸頭。汽缸四周環繞著水道(黑色部分)、汽缸頭上也有為數不少的水道(黑色部分)(補充:左方黑色四方體為正時鍊條的空間、正圓形的小洞為螺絲孔)


水的比熱大、熱傳導性質、黏滯度、穩定性、成本等,在流體中都很適合拿來當作冷卻的媒介。至於冷卻水中另外一個成分「乙二醇」,主要是拿來「防止冷卻水結凍」,並不是濃度越高冷卻效果越好,詳細說明可以參考本網誌另外一片文章水箱精要怎麼挑選使用(連結)

再一次重點提示:增加散熱面積才是引擎冷卻設計最重要的課題。

對水冷引擎而言,增加散熱面積的重點在於「散熱水箱」(熱交換器),散熱水箱上密佈著散熱片,藉此將熱傳導與熱對流的效率極大化。因此無論引擎的形式為何,只要散熱水箱設計得當,擺在最理想的撞風位置,就可以發揮平均且效率高的散熱效果。
要將散熱水箱上的葉片全部裝到汽缸上,引擎應該會變的很大顆吧!而且撞風效果一定沒有散熱水箱來的好。


此外,水冷系統多設計有節溫器(台灣通常叫它:水龜)、輔助風扇等設備來維持一較為平均的水溫,可將引擎工作溫度保持在最適當範圍內,這點對於高性能引擎來說,是很重要的。



為了維持最佳的引擎工作溫度,高性能水冷引擎會設置水冷式的機油冷卻器來冷卻機油。上圖為YAMAHA R6引擎上的水冷式機油冷卻器。

除了散熱效果好之外,因為冷卻水箱的形狀設計的自由度高,對於車型設計上也給予了較多的彈性,可創造出較為多樣的車型。


Benelli的孿生車系TNT(上)與TRE-K(下),大部分的機械結構皆相同,外觀上最大的改變,莫過於散熱水箱的不同,TNT的水箱位在引擎兩旁,而TRE-K位在引擎前方,造就出兩輛風格迥異的車。

汽缸外有散熱片,不一定是氣冷引擎。車廠有時為了表達「經典」的意涵,而故意在水冷引擎上做散熱片,是一種「懷舊」的設計。

如水冷設計的CB1300,第一代的CB1300與X1(上圖,使用同一顆引擎)為了造型因素,還留有汽缸散熱片的設計。CB小改款之後(下圖)的造型設計改為俐落的現代風格,取消了散熱片,成為標準的水冷引擎外貌。

其他像是Triumph Bonneville 車系,也是留著散熱片的水冷引擎。此外,她的噴射系統還故意做成像是化油器的樣子。畢竟Bonneville 車系可是Triumph的傳統精神指標啊!

水冷引擎也不全然是完美的,水幫浦、冷卻水箱、管路,冷卻水等增加了機件的複雜度與重量,讓水冷系統有許多失效的可能。

所以說,沒有任何一種冷卻系統是完美的,也沒有水冷最好的神話。

水冷引擎有一個重要的液體零件(偷用YAMAHA的廣告詞):冷卻液,請參考本網誌這一篇文章:水箱精要怎麼挑選使用(連結)


排放熱空氣

引擎散熱系統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課題,就是這些帶走熱量的熱空氣要如何排放?!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Ducati Desmosedici GP3,這輛MotoGP廠車為了減少風阻,在側面整流罩上幾乎沒有散熱孔的設計,造成通過散熱水箱與引擎的大量熱空氣,直接往後排放至駕駛座,讓當時的車手Loris Capirossi苦不堪言。


2004年大改款的R1,外型有著YAMAHA一貫幽雅的傳統,還奪得當年米蘭車展最美車款的殊榮,是第一輛獲得此獎項的日本車。但整流罩美歸美,冷卻通道卻設計不良,造成大量熱空氣直衝車手腳部的問題。




有了這個經驗,YAMAHA在之後所推出的R6與R1,多設計了一道擾流片,將車頭冷空氣導引至車旁的散熱孔,降低熱氣溫度,減輕熱氣對車手的不適影響。而這個設計,後來也被許多車廠「借用」。

2009年式樣的R1,更進一步的在整流罩上設計導流孔,兼顧外型與熱氣排放的需求。

車廠創造出不同形式的車輛,不同的車輛搭配不同的引擎,不同的引擎搭配不同的冷卻系統,如此方能提供不同的駕馭樂趣,滿足不同需求的車手。



以下是本網誌關於引擎介紹的相關文章,歡迎參閱:

註:
1.除了爆炸燃燒產生的熱之外,還有機件運轉摩擦所產生的熱。

2.機車的引擎都是氣冷的!就只有水上摩托車的引擎才是正港「水冷」。

3.
自然對流(車子靜止、風扇停止運轉):
氣體的熱對流係數約為1~20 W/m2K、液體的熱對流係數約為100~1000 W/m2K;
強制對流(車子行進、風扇運轉):
氣體的熱對流係數約為50~250W/m2K、液體的熱對流係數約為100~10,000 W/m2K。
這只是大約的數據,實際數值要考慮相當多的變數。

4.導熱率:
銀429、銅401、金300、鋁237、鋁合金(6061)180、鋁合金(7075)121、鐵60、鋼(SUS304)14.9、鋼(SUS410)25、碳鋼40~60、鈦 21.9、鈦合金(64鈦)5.8;
空氣0.0263(攝氏30度時)、水0.617、機油~0.138。
單位W/(m-K)。

本文初稿於2009/06/13,資料增補於2022

留言

  1. 我又想起了汽缸散熱片夾鐵夾子在幫助散熱方面否有效的老問題XD

    回覆刪除
  2. Re: 匿名 <5190557734606580176>
    當然有效果,只是有沒有那個效益?!哈!

    原廠設計大部分都有考量到嚕
    看看郵差騎野狼送信
    騎一小段就停下來送信
    也沒熄火
    車也不是活的好好的

    回覆刪除
  3. 請問:適合(油冷怪1400CC)的機油有哪些?固定使用一種還是互相使用~何方式較佳?謝謝

    回覆刪除
  4. Re: 匿名 <5855679198677465098>
    我沒有擁有過油冷怪,沒辦法給你建議!你可以去重車論壇上面找找詢問相關資訊。

    基本上,只要符合原廠的黏度規範,是真油不是假油,同時按照保養里程更換,都不會傷到引擎。

    不同支油的差別在於每個人的騎乘習慣、這引擎用這支油會不會更「順」,等等細微的差異。

    基本上我找到適合的機油之後,就會一直使用同一支油。畢竟換油時,油並不會全部洩乾淨,會有新油與舊油同時存在的時候,雖不會傷引擎,但性能表現多多少少會有一點影響,也就是俗稱的「油打架」。

    回覆刪除
  5. 我的理解:

    油冷還是有氣冷

    氣冷也是有油冷(飛濺)

    水冷 氣冷水冷都有 只是為輔??

    是不是這樣??請多指教

    回覆刪除
    回覆
    1. 1.陸地上的內燃機,不管是水冷、油冷、氣冷
      都是將廢熱從熱源(汽缸)傳遞到周圍空氣中...
      而傳遞的過程中,使用不同的介質,進而有各種不同的冷卻方式產生。

      2.機油除了潤滑之外,本來就有肩負散熱的工作
      而油冷車,則是更強調與加重這冷卻的功能。

      刪除
  6.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7.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8. 感謝感恩,很棒的內容
    不過說到導熱散熱
    銅跟鋁相比
    銅比鋁導熱快卻比鋁散熱慢
    所以水箱上的用金屬銅可以
    但如果是油冷排可能是用鋁較好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或發表意見,不過要理性、不做人身攻擊。
不當留言將會直接刪除!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納智捷車機安裝使用Apple Carplay (U5、U6、S3、S5之12吋螢幕第一版軟體車型)

汽機車四行程引擎介紹1:基本原理與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