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機車四行程引擎介紹2:進氣系統
汽機車討論區上常出現「高流量濾芯」、「節氣門墊片」、「儲氣瓶」、「肥腸」、「香菇頭」、「濾油桶」等改裝品,還討論著要不要廢掉「二次進氣」,它們到底有何功效?為何花小錢可以有不同的駕駛感受?這一切都要從進氣系統說起。
燃燒需要氧氣與燃料,四行程引擎的進氣階段,就是把空氣與燃料送入汽缸,這工作看起來沒啥難度,但市售引擎最多只能花0.0375秒來完成一個行程(一般汽車怠速時,轉速大約800rpm),到達斷油轉速前,甚至只有0.002秒來完成一個行程(600cc仿賽車,14500rpm),這麼短的時間要把氣吸飽吸足,可就是個大學問哩。
引擎的進氣系統,以汽車而言,主要有進氣管、空濾盒、共鳴室(Reonator)、節氣門、進氣歧管(Intake Manifold),進氣歧管又包含兩個部件:集氣室(Plenum)與歧管(Runner)。
進氣系統往往佔了引擎室很大的空間。上圖為Mazda 2,小車的引擎室小,因此空濾盒竟然塞到汽缸頭上方去了。機車構造比較簡單,常常是空濾盒連接歧管而已。
機車機械空間小,常用轉速範圍廣,噪音標準也不一樣,減去了不少進氣系統的零件。如果是增壓引擎還會有渦輪增壓器(Turbo)或機械增壓器(Supercharger)、中間冷卻器(Intercooler)
還有環保用部件: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PCV)、排氣再循環系統(EGR)。
甚至連煞車都跟進氣系統有關!
影響進氣的因素,我們先從大項目來看
一、環境的影響
氣壓、溫度的高低,都會影響引擎的進氣量。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騎車開車上武嶺,車子多少都有一點高山症,感覺車子很沒力,那是因為海拔高,氣壓低,引擎吸不到足夠的空氣所致。別說是車子,你如果沒有訓練過,從武嶺走到合歡山莊,你就可以體會引擎有多辛苦哩。
十幾年前重機剛開放時,騎著我的嘿美上武嶺,起步時一時不察,忘了這邊是台灣公路最高點,忘了剛剛氣喘吁吁地騎上來,而用平常的習慣動作來起步,當場在一票對你品頭論足的遊客面前熄火。再舉一個例子,有時候氣溫太高又塞車,你也會發現車子變虛了,直覺上會認為是引擎過熱,但事實上是空氣過熱,密度變低,造成引擎吸到的空氣變少的緣故。如果是引擎過熱,你就會看到水溫表往上跑哩~
二、車子的設計:容積效率
講完外在環境,但最重要的還是引擎蓋下面的東西:空氣濾清器,進氣管、氣門等設備,左右著進氣量,術語上叫做「容積效率volumetric efficiency」,說的是汽缸能吸進多少空氣。一般自然進氣的車,最高的容積效率大約只有90%,這是指100cc的引擎,每次能吸到的空氣平均只有90cc左右,就是說自然進氣引擎都是吸不飽氣的,真可憐!
以下說說車廠增加容積效率的方法!
增加容積效率的方法1:增加進氣慣性
空氣移動的時候當然會有慣性,好好利用這慣性可以加強進氣的效率,尤其是低轉速時吸氣量低、空氣跑得比較慢、慣性小的時候,這時如能加強慣性,就能加強低轉速時的引擎出力。加強這些慣性的做法有以下這幾點:
(1)進氣管的粗細長短:就像你用吸管喝飲料,拿細吸管與粗吸管來比較,細吸管裡面的飲料會跑得比較快。著重低轉扭力的引擎,為了增加進氣慣性,進氣管就會設計成細細長長的。(伯努利原理)
假設你要一口氣吸個6顆珍珠,細的吸管寬度只能容納一顆珍珠通過,粗的吸管能容納兩顆並排,細的吸管裡面的珍珠當然要跑比較快,才能在你一口氣的時間裡通過6顆珍珠。細的進氣管,雖然可以增加進氣慣性,但到了高轉速的時候,會造成空氣塞車,形成進氣量不足的狀況,因此著重高轉速馬力的引擎,就會用比較粗短的進氣管。
TOYATA著重效率的Dynamic Force引擎,它的歧管屬於細長型,為了增加長度,歧管還繞遠路走了個半圓的路徑,這種設計常見於一般市售車;一代名機Ferrari 458的V8自然進氣引擎,用上了粗短的歧管,以達成其高轉速馬力的設定。從上面兩圖大家可以比較一下歧管的差異。
細的進氣管對應低轉速,粗的進氣管適合高轉速,低轉與高轉的表現無法兼顧啊!為了要盡量顧全所有的轉速範圍,車廠發明了可變長度進氣管。
在機車上比較常用的是「兩階段式進氣管」,最早在市售車上使用的是YAMAHA的YCC-I系統,這系統在低轉速時用長的歧管,高轉速時切換成短的歧管。
YCC-I系統,歧管分成上下兩段歧管。上圖是高轉速時,上下歧管分離,空氣直接由下方的歧管吸入;轉速降低時,上歧管下移與下歧管結合,形成較長的歧管,用來增加進氣慣性。這系統最早可以追溯到YAMAHA第一代大魔(V-Max)用的V-Boost系統,大魔用的是V4引擎,前後排汽缸各有一套進氣歧管與化油器,平時各自照顧著自己的汽缸,遇到需要加大出力的時候,這兩個歧管中間有個閥門就會開啟,將兩個化油器的空氣與燃料全部灌注在一排汽缸裡,如此造就了大魔著名的狂爆加速特性。
V-Boost的巧妙之處,在於構造簡單,效果顯著。第一代大魔(V-Max)有著暴力式的加速,雖然操控性不優,但很符合老美喜歡玩直線0-400加速的調調。第二代大魔(Vmax)改用前面說到的YCC-I系統,複製出大魔的暴力加速,當然,糟糕的操控性沒有一併複製。BMW汽車也有類似大魔設計的DISA機構。這系統是個2階段設計,每個汽缸有兩條歧管,低轉時只用其中一條,高轉時DISA打開,用兩條歧管供氣。除了2階段DISA,也有3階段的DISA。
Honda的VTEC雖然也有這種兩階段的加速特性,但VTEC是用可變氣門正時揚程來達成,文後會再介紹。
除了可變長度歧管系統,也有些車種選擇比較簡單、效果普通的方式,就是在多缸引擎上,每個汽缸的歧管長度不一樣。上圖為YAMAHA FZ6的歧管,中間兩缸的歧管較長,這樣低轉時中間兩缸出力較大,高轉時旁邊兩缸出力較佳,可以稍微平衡一下各轉速域的出力。進氣管的長度除了會影響進氣慣性之外,還可以達到「助推」空氣的效果。
當進氣門關閉時,會產生一股壓力波彈回歧管,壓力波到達集氣室時,利用集氣室的設計來吸收與回彈壓力波,回彈回去的壓力波就可以順便推空氣一把。利用進氣管的長度來控制壓力波彈回去的時間,讓壓力波剛好在進氣門打開的時候彈回去(註),就可以幫助進氣啦。
註:壓力波是以音速行進,因此會在歧管內不斷地來來回回,如果這來回的頻率剛好配合上氣門開啟的時機,就可以助推空氣。
(2)進氣管的角度方向
進氣管轉彎的角度、次數越少,就可以讓空氣少損失點慣性,就像我們在高速公路開車總是跑得比山路快嘛!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進氣管的方向可以配合車輛行進的方向來設計,也可以利用到行進的慣性來助推空氣。
以前很多用橫置引擎的汽車,多把排氣歧管放在車頭方向,進氣歧管則在車尾方向,這樣的設計,空氣是從車尾方向往車頭方向前進到引擎,是逆流而上的概念,做人有小魚逆流而上的精神很好,但空氣這樣跑會損失掉慣性。於是現在很多車改成進氣歧管在車頭的方向,除了可以利用車子前進的慣性之外,還可以給冷風吹降點溫,增加一點點空氣密度。
機車的設計就比汽車更好了。汽車的進氣歧管常要在引擎室裡轉好幾個彎,但機車、尤其是高轉設計的車輛,空氣往往只要轉一個90度彎,就可以直接往下方衝進引擎,還利用到重力啊!
一般市售汽車的進氣系統構造比較複雜,引擎室空間又不大,管路往往在引擎室內繞來繞去,除非是強調性能的車款,才會有比較順暢的進氣設計。此圖還可以注意到,這上一代Mazda 2,已經是進氣歧管在車頭方向的設計。(3)氣門配置
常見的氣門配置有
每缸4氣門(2進氣門、2排氣門),常搭配使用DOHC雙凸輪軸;
每缸2氣門(1進氣門、1排氣門),常搭配使用SOHC單凸輪軸;
就像前面說的進氣管粗細一樣,2個進氣門就好像粗的進氣管,適合高轉速的出力;1個進氣門就像是細的進氣管,適合低轉速的出力。看到規格表上寫這顆引擎是用SOHC,不要第一眼印象就說這引擎落伍,它只是比較著重低轉速罷了。
除了氣門數量的影響之外,進氣門打開的幅度也是有影響的,術語叫做氣門揚程,揚程大進氣量就大,揚程小進氣量就小。
進氣管長度可以變,氣門的數量、揚程與開關時機當然也可以變化。現在很多四氣門的引擎,在低轉速時只打開1個進氣門並用較小的揚程,高轉速時才打開2個進氣門並增加揚程。HONDA的VTEC系統就是如此控制氣門的一個系統。
增加容積效率的方法2:調節壓力與儲氣
(1)集氣室/空濾盒
前面有提到集氣室可以吸收與反彈壓力波,功能跟排氣管的消音室很像耶!設計好的消音室可以提高排氣效率,設計好的集氣室則是可以增加進氣效率。
現代市售四缸引擎的集氣室,多藏在歧管的內部,很難從外觀窺見。
Ferrari 458引擎室內,有著Ferrari字樣的火紅色「引擎」,事實上是集氣室,不是汽缸頭。
集氣室是在氣門與歧管附近進行壓力調節的零件。還有一個會影響氣流的是節氣門(或叫節流閥、油門),多是利用空濾盒或共鳴室進行類似的工作。機車的節氣門一般是在歧管上,也是利用空濾盒來進行這任務。
集氣室可以調節壓力,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儲氣。利用比進氣管大的空間,來儲存空氣,平均分配各汽缸所需的空氣,而在壓力變化大的時候,如起步、重踩油門爬山超車等時候,可以即時供應所需的空氣。
集氣室可以增加低轉速時的出力,因而坊間有推出節氣門墊片等改裝零件,用來增長、加大集氣室的容積,增加低轉出力。
藍色的零件就是節氣門墊片,安裝在節氣門後方。(感謝車友「探長」提供照片)
集氣室的容積,不是越大越好,太大的容積,反而會在高轉速時使氣流減速並增加亂流,降低進氣效率。一般集氣室容積設定多在排氣量的60%以下。
(2)共鳴室
除了集氣室與空濾盒,還有一個扮演平衡壓力的零件:共鳴室。
這個零件最主要的目的是調節壓力來「消除進氣噪音」(亥姆霍茲共振原理),附加效果是可以吸收正壓力、補足負壓力,因而也有儲氣的效果。坊間也有儲氣瓶、奶瓶、副氣室等改裝品,來加大共鳴室的容量,加強低轉時引擎的出力。
改裝儲氣瓶。儲氣瓶多是接在PCV管上,瓶子的容積因車而異,要經店家不斷測試,找到最適合的容積與管路位置。(感謝車友「詠麒」提供照片)上面這些部件,也是初級改裝最常動手的地方,花小錢就有明顯的效果,甚至常讓人懷疑「這東西又不貴,為什麼原廠不裝、不改這些零件」?
原廠的設計要滿足眾多條件,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改裝就是針對個人的需求,來修改原廠設定。如加裝儲氣桶、節氣門墊片,有著改善低轉速出力、減少引擎煞車、降低常用轉速等效果,但會犧牲高轉速時的表現。改裝香菇頭、肥腸、加大口徑節氣門等部品,則是有利高轉的出力,低轉就…被犧牲了。
進氣設計牽涉到很多技術與考量,下手改裝之前要仔細規劃。上圖是F16戰機的進氣口,現在F16戰機有兩款引擎可供選擇,兩款引擎的特性與性能不同,進氣口也就配合引擎重新設計,因而有兩種不同的進氣口造型。進氣道構造簡單的戰機,都要這麼講究了,更何況進氣設計複雜的汽車,更要注意哩。(3)減少進氣阻力
前面增加進氣慣性的做法,有些同時能降低進氣阻力,這是利用機械設計來達成,後面減少進氣阻力的做法,則是在材料與加工法上的不同。
(a)表面處理:減少進氣阻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這些零件的表面變得平滑。
拋光
進氣歧管、汽缸頭等零件,常使用砂模鑄造而成,表面粗糙,不利氣流行進。要撫平這粗糙的零件,就得進行拋光加工。
拋光不是隨便磨一磨,表面弄平就好,拋光磨掉金屬,會增加進氣道口徑,換言之就是進氣道變粗,減低進氣慣性。本來要弄平表面來增加進氣慣性,磨掉太多金屬反而降低進氣慣性,這不就白忙一場,還多花錢!
原廠進行拋光,當然會把拋光造成的進氣管直徑變化計算好,如果是改裝廠施做,就要慎選店家哩。
換工法
除了砂模鑄造,當然也可以用其他工法,例如進氣管使用鋼管彎曲焊接成形、汽缸頭用CNC製作,成本當然比砂模鑄造高多了!
本篇出場多次的Ferrari 458引擎(看得出我很愛這顆引擎),紅色的零件表面都很粗糙,這就是砂模鑄造的痕跡。上面的歧管為了增加表面平滑度,明顯是用不同的工法製作。換材質
這是現在比較常用的做法,直接把進氣管改用塑膠來製作,不僅表面平滑,重量更輕,同時塑膠導熱性比金屬差多了,可以避免加熱進氣管內的空氣,減低空氣密度。前面圖片中只要是黑色的進氣零件,全部都是塑膠材質所製作。
更吹毛求疵者,可以更換為碳纖維材質,隔熱性更佳,進氣效果更好。
(b)空氣濾芯:換成高流量濾芯
原廠的空氣濾芯,多是乾式濾芯,利用小孔洞來擋住異物,過濾效果好,價格便宜、免維護。
「高流量濾芯」多是「濕式濾芯」,利用較大的孔洞來降低進氣阻力,並利用濾芯上塗佈的「油」來黏附髒東西,價格成本較高。
乾式濾芯是保養時替換;高流量濾芯可以拆下來洗、曬乾後再塗油,就可重複使用。
(c)使用香菇頭
比高流量濾芯更進一步的做法,就是拆掉空濾盒,直接在進氣管裝上「香菇頭」式的空氣濾芯,有的甚至連濾芯都不裝。香菇頭是個球狀或錐狀的空氣濾芯,著重在高轉速出力,還有視覺效果的附加功效,副作用當然就是減損低轉速出力啦!
汽機車都有改裝香菇頭的做法。香菇頭因為少了空濾盒的保護,要特別注意引擎熱氣與水分、降雨的影響。(本圖為哈雷機車裝上K&N廠的香菇頭)(d)廢掉節氣門
節氣門會使空氣形成亂流與壓力波,BMW使用連續揚程氣門來取代節氣門,免除了這些亂流與干擾,增加進氣效率。
增加容積效率的方法3:增壓
既然活塞吸氣吸得很辛苦,不如直接增壓進氣,就像替引擎裝上呼吸器,主動灌入空氣,馬上讓容積效率超過100%。
常用的增壓手段有「衝壓進氣RAM」、「機械增壓Supercharger」與「渦輪增壓Turbo」。
(1)衝壓進氣
這是重機上最常用的方法,直接在車頭開一個大進氣口,利用車輛行進時撞風,把空氣直接灌入空濾盒。雖然衝壓進氣的增壓效果小,遠遠比不上另外兩種增壓方式,但不用加裝其他任何設備,只要想辦法在車架上開個洞,設計好衝壓空氣管就好了,簡單好用。
現代仿賽車的車頭,都有著大大的衝壓進氣口。(2)機械增壓
部分汽車與重機(Kawadaki H2/H2R)使用機械增壓,這是利用引擎曲軸或電動馬達來帶動增壓器,無論轉速高低都有增壓效果,耐用度高,缺點是會吃掉一點引擎的出力。
不只汽車,機車也能玩增壓。上圖為使用機械增壓系統的Kawasaki Ninja H2/H2R紅色的零件就是機械增壓器。機車需要線性的輸出、與簡化的機件配置,適合使用機械增壓。由此圖可看出H2 / H2R並沒有裝設中間冷卻器。
(3)渦輪增壓
這是現在汽車最常用到的增壓方式,利用引擎排出的廢氣來推動增壓器,不會吃掉引擎出力。缺點是廢氣溫度高,使得增壓器要在高溫高壓下運作,要確實保養。
渦輪增壓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缺點:增壓不易調節。轉速低時廢氣較少,推動增壓器的效果就差,要等到引擎轉速拉上來,廢氣量變多後,才會達到預定的增壓值來增加引擎出力。這種現象叫做渦輪遲滯(Turbo lag),渦輪越大顆,渦輪遲滯就越嚴重。現代車廠常用可變幾何渦輪、裝上兩顆一大一小渦輪等手法,來降低渦輪遲滯的現象。
渦輪增壓器是引擎室裡的高溫零件,因此現在的V型汽缸渦輪增壓引擎,都會將渦輪增壓器放在引擎上方,比較容易散熱。(圖為 BMW S63B44引擎的零件透視)空氣被壓縮以後,雖然密度增加了,但隨之而來的是溫度也會增加(註),溫度高又會降低密度,減損增壓的效果,因此機械增壓與渦輪增壓,都會加裝中間冷卻器(簡稱中冷器,Intercooler),來冷卻加壓後的空氣。
註:對空氣加壓會增加其溫度,減壓會降低其溫度。這現象可以在鐵樂士噴漆、卡式瓦斯罐等加壓罐中看到,噴漆噴一噴、瓦斯用一用,罐子都會變得冰冰涼涼的,這同時也是冷氣運作的原理。
上圖是氣冷式中間冷卻器,多裝於引擎散熱水箱之前。現在也有許多車種使用水冷式的中間冷卻器。也有車種會將中間冷卻器裝在引擎上方,這種設計會在引擎蓋上開一個朝向前方的大洞,進氣冷卻之餘,也成為了渦輪動力的性能象徵。
暢銷20年的第三代SUZUKI Jimny,小改款時竟然在引擎蓋上開了個中間冷卻器的進氣口(註),但Jimny是用自然進氣引擎啊!以Jimny有口皆碑的實力,實在無需這個進氣口來假扮。(註:中間冷卻器進氣口會凸起於引擎蓋,以加大進氣量;一般冷卻引擎室的進氣口,多使用NACA Duct進氣口,內凹於引擎蓋中,以減少阻力)
1983年,BMW的F1渦輪增壓引擎,1500cc就可以搾出1400匹以上的馬力,但這引擎在一般道路上,一定會難開到讓人想砸車!就如前面提過的,原廠設計就是顧及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環境條件、環保要求、成本等條件,所做出來的「平衡」設定,不是以搾出擠乾性能為目標,改裝就是想辦法調整測試出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這也是改裝樂趣的所在。
其他進氣相關裝置
除了一些直接影響引擎進氣效率的裝置外,還有一些是對引擎性能沒幫助,但是非裝不可的零件。
1.PCV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活塞上下運動,除了會在活塞上方的汽缸內抽吸與壓縮空氣外,當然還會在活塞下方的引擎曲軸箱內,不斷地推擠空氣,為了讓活塞能無後顧之憂地活動,勢必得在曲軸箱打個洞,來讓裡面的空氣自由流動。
但這時就有一個問題啦,曲軸箱裡面有一堆機油噴來灑去,空氣中勢必充滿機油的油霧,讓它噴出引擎外面,除了讓引擎沾滿油污,環保局也會不太高興,車廠於是就拿條管子裝個閥門,把它接回進氣歧管或空濾盒裡,讓引擎燒掉這些機油。
除了油霧,曲軸箱與汽缸頭裡面還有一些被壓力逼進去的汽油油霧,這些汽油跟機油混合當然不好(我常常用汽油去擦油污,這證明了汽油是機油的剋星之一),於是也藉著PCV把這些漏網汽油抓回汽缸燒掉。
從PCV導進來的空氣,其中的機油難免會沾黏到進氣系統裡,雖然要好幾萬的里程才需要清理一下進氣系統,但為了減少這麻煩,坊間就出現了機油回收桶這種改裝品,裝在PCV的管子上來攔截部分的機油油氣,將這機油儲存在桶內,保養時再倒掉。也有人直接廢掉這條管子,在通風口上面裝了個小香菇頭過濾空氣,避免沙子異物跑進引擎。
改裝廢油回收桶。回收桶的形式很多,因店家設計而異。回收桶與之前提到的儲氣瓶很像,差別在於回收桶會有兩條管路(一進一出),儲氣瓶只有一條管路。(感謝車友「summic」提供照片)
前面提到的改裝儲氣瓶,往往都是裝在這PCV系統上。改裝時要注意管線的密合度並要有確實的固定,這些跟進氣系統的管子一漏氣,輕則引擎不順、嚴重的話直接熄火給你顧路。
曲軸箱與汽缸頭是有連通的,因此雖然叫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但大部分的車種,都是將PCV裝在汽缸頭蓋上,只有部分機車是真的把PCV裝在曲軸箱上。2.油箱油氣回收裝置
剛剛說到油氣回收,當然不能忘記油氣最多的油箱啦。油箱油氣回收裝置就比較簡單,在油箱接條管子到活性碳罐,然後接個閥門與管子通到進氣管。這個裝置往往沒人注意,畢竟它就算壞了你也感覺不出來(除了少數車輛會跳故障碼出來,這種車就要花大錢去修這裝置哩)。
3.EGR排氣再循環系統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這個系統專門對付排氣檢驗上的一個數值「NOx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引擎廢氣中最毒的成分,因此消滅它是當務之急。氮氧化物的形成,要有高溫與多餘的氧氣,廢氣裡面二氧化碳多,把廢氣導回汽缸,就可以減少溫度與氧氣,比起用貴森森的觸媒轉化器來消滅氮氧化物,用EGR是個便宜又簡單的方式。(但現代車輛多是EGR與觸媒轉化器聯手處理氮氧化物)。
EGR用個閥門與管子來將引擎廢氣適時適量導回進氣系統,也有像HONDA iVTEC這種系統,直接控制進氣門,讓進氣門早點開,使還沒來得及離開汽缸的廢氣跑到進氣歧管中,之後再跟著新鮮的空氣與油氣吸進汽缸裡,算是個概念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的技術,不虧是「夢想力量」的本田啊!
4.煞車真空倍力器負壓管
這個裝置汽車才有。汽車的煞車都是透過倍力器來放大力量,減低駕駛踩煞車所需的力道。
煞車倍力器是利用進氣管裡面較低的氣壓,透過壓力差來幫駕駛踩一下煞車。大家可以在車輛熄火後多踩幾下煞車,踩了幾次之後,煞車踏板會讓你感覺很難踩下去,那就是倍力器裡面的負壓用完了(引擎熄火沒有負壓來源)。
70年代以前的老車,用到很多真空系統來控制車上的設備,而現在多使用電磁閥來控制了,這是好事,雖然真空系統簡單,但一個地方漏氣,整個系統都掛點,修起來不貴但很麻煩。
本網誌其他關於引擎的介紹文章(連結):
感謝提供詳細解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