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線鐵路的隱藏版車站

騎大車的時候,那種乘風而行的快感,彷彿是毒品般地讓人沈迷。
但是有了速度以後,往往就沒有了深度~
這四個車站,現在覺得,好像都躲在風裡一樣,偶爾才會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當初公路在施工時,意外地讓廢棄多時的舊三爪子隧道重見天日。
這個隧道完成於90年前的日治時期,當時的總督明石元二郎特地用草書題字「至誠動天地」,象徵著當時工程的艱鉅。現在的公共工程都沒有這種人味了,大多是冷冷的、單調的建材,不然就是濃妝豔抹地誇耀政績,唉!




大華車站是我找路找最久的一個車站。我覺得它比三貂嶺車站更符合「密境車站」這個名號。要先找到藏在106舊線旁的產業道路,在山裡繞了一會兒後再鑽進小岔路,經過一段很陡、又鋪的很爛的水泥路面,才能看到小小的大華車站。

平溪地區的煤礦都屬於武丹坑煤田區,從三貂嶺分佈至菁桐地區。此區開採量大,在需求旺季時,還會發生大華煤礦產出大量的煤,但沒有火車可以載送的情形。從這邊就可以推敲,那時的大華有多麼的繁榮。
大華煤礦歷任的主人中,還有一位文化界知名的人物:吳成家先生。這位台灣歌謠作曲家、台北市交響樂團(現在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前身)創團人,也曾短暫經營過大華煤礦。


這邊真的很小、很靜,只有阿嬷跟菜販聊天的聲音,提醒我這邊真的是個聚落。害我發動嘿美時都很不好意思,感覺自己很粗暴地撕裂這份祥和!



第一次看到「望古」這兩個字,是在十幾年前蘇慧倫的MV之中。那支MV是在平溪線取景的,有一個CUT帶到「望古」。當時覺得這個地名怎麼這麼有fu,好有深意的感覺。但當真正站在望古車站的月台上,放眼四周,幾乎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間裝潢現代的小咖啡廳與一兩戶人家,絲毫感受不到一絲古味。




嶺腳車站離平溪太近,人潮都被平溪吸引過去了,於是乎也被降等為一個招呼站。照片中央遠處,矗立在月台旁的選洗煤場,是礦業歷史的唯一標記!






橋樑下方的河床也可以看到基隆河上游的特產:壺穴。
延伸閱讀
平溪線鐵路,依序有侯硐(猴洞、猴硐)(註1)、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車站。1918年日本鐵路部測量,1921年由台陽礦業修築完成,1929年台陽礦業再賣給日本政府。1924年宜蘭線鐵路完成後,平溪線鐵路就改以三貂嶺車站為起點,定設立貨運站以供礦業所需。
平溪沿線聚落的開發歷史,最早的是猴硐與三貂嶺,再來就是十分、嶺腳、平溪、菁桐。這幾個聚落在清領時期就已存在,其中猴硐、十分、平溪與菁桐,也是當時台北盆地往來蘭陽平原的官方道路,現在統稱的「淡蘭古道」(註2)中,重要的地點。
在當時,經濟多為農業,雖有採煤,但缺乏機械化,產量並不大。直到大正10年(西元1921年),台陽礦業株式會社集資興建完成平溪線鐵路,平溪線豐富的煤礦開始大量開採後,整個地區才開始繁榮了起來,居民於是棄農從礦,同時吸引大量外來移民湧入,極盛時期,光是菁桐地區即聚集了五千多的人口,足可想見當時的盛況。
當初平溪線原本是要出深坑,經木柵往台北而去,但因為居民反對,因而改向往東與宜蘭線接軌。
註1
侯硐最早稱為猴洞,顧名思義,就是因古時後附近有猴群盤據山洞而得名。後來此地發展礦業,礦坑裡最怕湧水,因此將水部的洞改為石部的硐,藉此希望礦坑裡永遠堅固,不會湧水與落盤。民國51年時,政府嫌猴字不文雅,而改為現在大家看到的侯硐。目前有地方文史工作者,希望能改回猴硐二字,以彰顯地方歷史特色。
註2
淡蘭古道是現在的統稱,泛指台北盆地(淡水廳)到蘭陽平原(喀瑪蘭廳)的古代道路。蘭陽平原開發之初,北部山區尚屬原住民居住的領域,行旅為了避免襲擾,只能繞遠路,由東北角繞過,路線大約是沿著基隆河到達現今的瑞芳,翻過九份一帶山區到達澳底、福隆,再翻越隆嶺到達石城,之後沿著海濱延伸到頭城、宜蘭,這是最早的官道路線,路程遙遠,大約兩百多里。現在大家只要開車走東北角濱海公路(台2線),就可約略感受到這條路繞多遠了!
往後,隨著漢人勢力逐漸入侵山區,這條官道也不斷往山區修正路線,以減少里程、縮短行旅時間。發展到清領後期,路線已經接近今日北宜公路的路廓,直到日治初期,由著名抗日人物之一的陳秋菊,率眾修築完成北宜公路,這條路線就一直使用至今。
而大家耳熟能詳的「隆嶺古道」、「草嶺古道」、「金字碑古道」等,都屬於淡蘭古道的一部份。
百年後,蔣渭水高速公路闢建完成,這算是淡蘭路線的最新、里程最短、行旅時間最快的代表作吧!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或發表意見,不過要理性、不做人身攻擊。
不當留言將會直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