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線鐵路的隱藏版車站


重車論壇上一篇造訪平溪沿線各車站的遊記,引起了我對平溪線的興趣。每次走106縣道,總是看到菁桐、平溪與十分這三個地方,滿是觀光客穿梭的身影。其他的地方,都只是路過,沒有停下腳步來慢慢看過。在讀過遊記之後,我跑了好幾趟106與102縣道,一一拜訪了這幾個鮮為人知的小車站:三貂嶺、大華、望古與嶺腳車站。


騎大車的時候,那種乘風而行的快感,彷彿是毒品般地讓人沈迷。

但是有了速度以後,往往就沒有了深度~

這四個車站,現在覺得,好像都躲在風裡一樣,偶爾才會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最會躲的,就屬三貂嶺車站了。三貂嶺車站為台灣唯一沒有公路可以抵達的車站,這一點給了我些許神秘的感覺,尤其當我穿過雜草愈來愈密的產業道路,往三貂嶺前進的時候,這種感覺特別強烈,有點「神隱少女」開場的味道。怪不得維基百科把它列為「密境車站」。

宜蘭線與平溪線鐵路在過三貂嶺車站後分道揚鑣。早期煤礦興盛的時候,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貨運站。既然不是以當地客運為主要業務,所以也就不需要花錢蓋馬路來連接這個車站了,十足的功能導向。

南下過了三貂嶺車站,左側鐵路穿越宜蘭線第二長的三貂嶺隧道,往宜蘭方向而去。等著迎接列車的是山海比鄰的風景,與很多人的家鄉味道。

右側鐵路就是鼎鼎大名的平溪線鐵路了。以前滿載著黑金的希望,撐起了台灣早期的一片天。現在則是載著一車車雀躍的心,去感受小山城的獨有味道。

在功能導向之下,幾乎大部分的列車都是疾駛而過。就算是坐火車經過,大概也不太會注意到這個車站。三貂嶺車站,就這樣默默地服務著來往的旅客。

這車站平時人煙稀少,我待了一個多小時,也才遇到兩名遊客。空蕩蕩的站房,就只有我跟站長兩個人在閒晃~。一般車站如果是這種旅客流量,早就被降級打為招呼站了,但因本站身負重任,所以沒有像其他多數平溪線車站一樣被降為招呼站,仍然是一個三等車站


三貂嶺站腹地很小,一邊捱著山壁、一邊靠著基隆河,靠著明隧道與擋土牆,勉強支撐著一個車站。照片中的月台,大概是我看過最狹窄的,在這邊閒晃時,要多注意!



車站旁一排的平房,只剩下一排孤拎拎的立面!房屋後方已經被基隆河回收了。

在我好不容易穿越產業道路到達三貂嶺後,才發現新的侯三公路通車了!以後來可以不用走小路啦!
當初公路在施工時,意外地讓廢棄多時的舊三爪子隧道重見天日。
這個隧道完成於90年前的日治時期,當時的總督明石元二郎特地用草書題字「至誠動天地」,象徵著當時工程的艱鉅。現在的公共工程都沒有這種人味了,大多是冷冷的、單調的建材,不然就是濃妝豔抹地誇耀政績,唉!







大華車站就這樣靜靜地藏在深山裡。
大華車站是我找路找最久的一個車站。我覺得它比三貂嶺車站更符合「密境車站」這個名號。要先找到藏在106舊線旁的產業道路,在山裡繞了一會兒後再鑽進小岔路,經過一段很陡、又鋪的很爛的水泥路面,才能看到小小的大華車站。

大華是因附近大華煤礦開採而形成的工礦聚落。民國50年代左右,因應當時採礦的需求而設立大華車站。殘存在月台旁的洗選煤場,是這段歷史裡少數留存的痕跡。

平溪地區的煤礦都屬於武丹坑煤田區,從三貂嶺分佈至菁桐地區。此區開採量大,在需求旺季時,還會發生大華煤礦產出大量的煤,但沒有火車可以載送的情形。從這邊就可以推敲,那時的大華有多麼的繁榮。

大華煤礦歷任的主人中,還有一位文化界知名的人物:吳成家先生。這位台灣歌謠作曲家、台北市交響樂團(現在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前身)創團人,也曾短暫經營過大華煤礦。

當地居民幾乎都是當初在礦場討生活的移民,礦場關閉後,只有少數人留了下來,過著退休生活。
這邊真的很小、很靜,只有阿嬷跟菜販聊天的聲音,提醒我這邊真的是個聚落。害我發動嘿美時都很不好意思,感覺自己很粗暴地撕裂這份祥和!

除了少數知道門路的遊客,經由大華車站冒險走鐵軌前往眼鏡洞與十分寮瀑布,或走幼坑古道進出三貂嶺之外,平常幾乎沒有人進出。大華車站在80年代即被降為招呼站,原先的站房在一旁默默地荒廢。




望古車站原名慶和車站,是為了因應「慶和煤礦」開採所需,所設立的車站,在設立之初就是一個招呼站了,因此望古也是平溪線鐵路唯一沒有站房的車站。

第一次看到「望古」這兩個字,是在十幾年前蘇慧倫的MV之中。那支MV是在平溪線取景的,有一個CUT帶到「望古」。當時覺得這個地名怎麼這麼有fu,好有深意的感覺。但當真正站在望古車站的月台上,放眼四周,幾乎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間裝潢現代的小咖啡廳與一兩戶人家,絲毫感受不到一絲古味。

望古車站除了一小排頹圮的民房外,就只剩這座吊橋橋塔,透露出礦業的痕跡。慶和煤礦在基隆河對岸,現在莫內咖啡的後方,這座吊橋擔負著連接礦坑與車站的重任。





嶺腳車站離平溪不遠,往十分方向出了平溪的第一個紅綠燈左轉,全程不到兩分鐘即可到達。要不是停那個紅綠燈時,不小心看到指標,還真想不到離平溪那麼近的地方,藏了這麼一座小車站。
嶺腳車站離平溪太近,人潮都被平溪吸引過去了,於是乎也被降等為一個招呼站。照片中央遠處,矗立在月台旁的選洗煤場,是礦業歷史的唯一標記!






80年代差點停駛的平溪線,在地方人士爭取下保留至今。現在106線道沿線觀光的興起,平溪線也蛻變成觀光路線。從照片中看的出來,這條路線有在仔細地維護。


簡易的招呼站,搭配著簡易的平交道。


殘留在廢棄枕木上的基鈑與鉤頭道釘,不經意透露出的歷史痕跡。


很有日治時期特色的古橋。那個年代的橋,例如坪林古橋,有一個共同特色:六角形的橋墩,這種形狀的橋墩可以減少水流對橋墩地基的破壞。
橋樑下方的河床也可以看到基隆河上游的特產:壺穴。


延伸閱讀
平溪線鐵路,依序有侯硐(猴洞、猴硐)(註1)、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車站。1918年日本鐵路部測量,1921年由台陽礦業修築完成,1929年台陽礦業再賣給日本政府。1924年宜蘭線鐵路完成後,平溪線鐵路就改以三貂嶺車站為起點,定設立貨運站以供礦業所需。

平溪沿線聚落的開發歷史,最早的是猴硐與三貂嶺,再來就是十分、嶺腳、平溪、菁桐。這幾個聚落在清領時期就已存在,其中猴硐、十分、平溪與菁桐,也是當時台北盆地往來蘭陽平原的官方道路,現在統稱的「淡蘭古道」(註2)中,重要的地點。

在當時,經濟多為農業,雖有採煤,但缺乏機械化,產量並不大。直到大正10年(西元1921年),台陽礦業株式會社集資興建完成平溪線鐵路,平溪線豐富的煤礦開始大量開採後,整個地區才開始繁榮了起來,居民於是棄農從礦,同時吸引大量外來移民湧入,極盛時期,光是菁桐地區即聚集了五千多的人口,足可想見當時的盛況。

當初平溪線原本是要出深坑,經木柵往台北而去,但因為居民反對,因而改向往東與宜蘭線接軌。

註1
侯硐最早稱為猴洞,顧名思義,就是因古時後附近有猴群盤據山洞而得名。後來此地發展礦業,礦坑裡最怕湧水,因此將水部的洞改為石部的硐,藉此希望礦坑裡永遠堅固,不會湧水與落盤。民國51年時,政府嫌猴字不文雅,而改為現在大家看到的侯硐。目前有地方文史工作者,希望能改回猴硐二字,以彰顯地方歷史特色。

註2
淡蘭古道是現在的統稱,泛指台北盆地(淡水廳)到蘭陽平原(喀瑪蘭廳)的古代道路。蘭陽平原開發之初,北部山區尚屬原住民居住的領域,行旅為了避免襲擾,只能繞遠路,由東北角繞過,路線大約是沿著基隆河到達現今的瑞芳,翻過九份一帶山區到達澳底、福隆,再翻越隆嶺到達石城,之後沿著海濱延伸到頭城、宜蘭,這是最早的官道路線,路程遙遠,大約兩百多里。現在大家只要開車走東北角濱海公路(台2線),就可約略感受到這條路繞多遠了!

往後,隨著漢人勢力逐漸入侵山區,這條官道也不斷往山區修正路線,以減少里程、縮短行旅時間。發展到清領後期,路線已經接近今日北宜公路的路廓,直到日治初期,由著名抗日人物之一的陳秋菊,率眾修築完成北宜公路,這條路線就一直使用至今。

而大家耳熟能詳的「隆嶺古道」、「草嶺古道」、「金字碑古道」等,都屬於淡蘭古道的一部份。

百年後,蔣渭水高速公路闢建完成,這算是淡蘭路線的最新、里程最短、行旅時間最快的代表作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引擎的冷卻方式:氣冷、油冷與水冷

納智捷車機安裝使用Apple Carplay (U5、U6、S3、S5之12吋螢幕第一版軟體車型)

汽機車四行程引擎介紹1:基本原理與架構